記者/陳柏濡 報導
茶山村是阿里山鄉最南端的行政區域,「卓武山」則是茶山村的村境之南,與高雄縣娜瑪夏鄉僅一步之隔,雖然地處巔峰,但雲霧深鎖的卓武山卻孕育了許峻榮一家三代,從一步一腳印肩挑百重擔,從額頭滿汗水饑渴望寒梅,許氏一族由祖父許件遠從豐山石鼓盤前來尋跡探路,父親許解接棒開山闢土,那是一段挑戰人類體能極限的墾荒歷史,國小畢業年僅14歲便跟隨在父親身旁農耕的許峻榮,親身體驗先祖創業的艱困,小小年紀他便思索改革現狀的偉大夢想,他說:「卓武山」地勢險峻,是軍事上攻可進退可守的最佳戰略位置,但卻是農墾最為困難的地形。
卓武山顛
咖啡達人許峻榮
在農耕機器缺乏凡事僅憑雙手雙腳的年代,山區最普遍的經濟產物便是竹筍、杉木等長期作物,但筍子一年僅收成一次,杉木則是前人種樹子孫獲利的林產(約40年才適砍伐),如此反復的歲月要改善家計是一件困難的事,為了改變現狀,許峻榮於20幾年前把4公頃農地改種茶樹,優良的地理環境,讓卓武山高山茶名噪一時,往往季茶未採就預購一空,其夫人余秀錱回憶說:茶季最忙的時候一餐有30幾名工人一起用餐,每季都有大約1.800公斤的茶乾收成,即使阿里山公路沿線公田、龍美、隙頂、石桌、十字、頂湖一帶茶區日漸竄紅,但「卓武高山茶」的名號一樣響亮,但是9年前許峻榮發現台灣高山茶的市場已經漸漸飽和,雖然大陸觀光人潮湧入,再次將茶產業推向高峰,但其實那只是假象,大陸觀光團駐足的茗店其實都由財團掌控,且茶葉來源混亂價格參差不齊,早已危及阿里山高山茶的名號,而那時古坑啡啡已逐漸打出名號,許峻榮決定把雞蛋放在二個籃子,以防萬一,此時「轉作」又成了許峻榮最傷神的一件事。
咖啡姑娘
也許是因緣具足,許峻榮在友人的引介下結識了有「台灣咖啡教父」之稱的台大農藝系教授王裕文,台大「意識報」曾如此報導:「農藝系系主任彭雲明稱讚王裕文教授「視扶植臺灣咖啡產業為使命。」從個人興趣出發,扶植的方式與過往、與現在主流的都大不相同。直接與農民面對面進行Q&A,舉辦研討會與農田勘察的同時,也增加了農民彼此之間的互動,身為外來者,並非毫無同理心地介入並追求進步,反而藉此撮合原本較少交流的當地人。除了生產技術大幅拉拔,也以一個教授的身份,以開課突破了以往較少關注的市場需求層面。他看見了臺灣農業的趨勢,考量了發展的背景條件與優勢,致力於作物精緻化的走向。同時,回歸日治時期基於殖民與統治的需要,設立農藝系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的初衷:技術傳遞農民,協助農業發展。」經許峻榮的邀請,王裕文教授非但多次踏訪「卓武山」,並將所有有關咖啡種植與管理技術全盤轉移,許峻榮並跟隨王教授走遍全台,一方面學習一方面為墾闢「卓武山咖啡農場」暖身。
咖啡矮化作業
幾經轉折,許峻榮決定將已有20年樹齡的2.5公頃茶園鏟除改種咖啡,那又是一段從無到有的漫漫歲月,僅有國小學歷的許峻榮農耕幾十年,靠的都是前人的經驗傳承,這是他首次有學術單位的指導,雖然他很清楚轉作的風險,也不清楚採了咖啡要賣給誰,在管理與行銷技術都不足的情況下,他的確做了很大的冒險,所幸有王教授在背後幫他撐腰,「卓武山咖啡農場」因此在雲端上建立,歷9年的汗水澆灌,目前農場有6.000株咖啡樹,年產量約有1.500公斤(熟豆),為了確保「精選咖啡」的信譽,從農場管理、採豆、炒豆、行銷,許峻榮凡事事必恭親,帶著老花眼鏡和妻子一粒一粒的篩選,雖然如此用心,許峻榮夫妻依然花了9年的時間涓滴今天的成就,當他上台領取99年度咖啡品嚐競賽第三名的時候,他笑中帶淚的說:這是評審給予「卓武山咖啡農場」的肯定,這塊匾額也象徵其個人從事農耕的再次肯定,許峻榮信心滿滿的說:我花了9年的時間拿到第三名,決不會再花9年才拿第一,名次是鼓勵但絕不是全部,「精選」才是「卓武山咖啡農場」的堅持。
製程一~~脫皮
為了方便管理,許峻榮在專家的建議與協助下,正全面進行咖啡樹的矮化作業,許峻榮說:矮化後的咖啡產值非但沒有減少,反而因為空間密度的有效控制,樹叢抵抗力增強,果粒也更為碩大,再者由於採收方便也大大的減少了人工成本的負擔,未來;許峻榮指出,農糧署將籌劃在卓武山一帶闢建咖啡專業區,屆時卓武山顛將呈現另一番景象。
製程二~~水洗/選果
日曬
脫糢
再精選
炒豆(焙豆)
試煮(試喝)
品質保證
茶山村是阿里山鄉最南端的行政區域,「卓武山」則是茶山村的村境之南,與高雄縣娜瑪夏鄉僅一步之隔,雖然地處巔峰,但雲霧深鎖的卓武山卻孕育了許峻榮一家三代,從一步一腳印肩挑百重擔,從額頭滿汗水饑渴望寒梅,許氏一族由祖父許件遠從豐山石鼓盤前來尋跡探路,父親許解接棒開山闢土,那是一段挑戰人類體能極限的墾荒歷史,國小畢業年僅14歲便跟隨在父親身旁農耕的許峻榮,親身體驗先祖創業的艱困,小小年紀他便思索改革現狀的偉大夢想,他說:「卓武山」地勢險峻,是軍事上攻可進退可守的最佳戰略位置,但卻是農墾最為困難的地形。
卓武山顛
咖啡達人許峻榮
在農耕機器缺乏凡事僅憑雙手雙腳的年代,山區最普遍的經濟產物便是竹筍、杉木等長期作物,但筍子一年僅收成一次,杉木則是前人種樹子孫獲利的林產(約40年才適砍伐),如此反復的歲月要改善家計是一件困難的事,為了改變現狀,許峻榮於20幾年前把4公頃農地改種茶樹,優良的地理環境,讓卓武山高山茶名噪一時,往往季茶未採就預購一空,其夫人余秀錱回憶說:茶季最忙的時候一餐有30幾名工人一起用餐,每季都有大約1.800公斤的茶乾收成,即使阿里山公路沿線公田、龍美、隙頂、石桌、十字、頂湖一帶茶區日漸竄紅,但「卓武高山茶」的名號一樣響亮,但是9年前許峻榮發現台灣高山茶的市場已經漸漸飽和,雖然大陸觀光人潮湧入,再次將茶產業推向高峰,但其實那只是假象,大陸觀光團駐足的茗店其實都由財團掌控,且茶葉來源混亂價格參差不齊,早已危及阿里山高山茶的名號,而那時古坑啡啡已逐漸打出名號,許峻榮決定把雞蛋放在二個籃子,以防萬一,此時「轉作」又成了許峻榮最傷神的一件事。
咖啡姑娘
也許是因緣具足,許峻榮在友人的引介下結識了有「台灣咖啡教父」之稱的台大農藝系教授王裕文,台大「意識報」曾如此報導:「農藝系系主任彭雲明稱讚王裕文教授「視扶植臺灣咖啡產業為使命。」從個人興趣出發,扶植的方式與過往、與現在主流的都大不相同。直接與農民面對面進行Q&A,舉辦研討會與農田勘察的同時,也增加了農民彼此之間的互動,身為外來者,並非毫無同理心地介入並追求進步,反而藉此撮合原本較少交流的當地人。除了生產技術大幅拉拔,也以一個教授的身份,以開課突破了以往較少關注的市場需求層面。他看見了臺灣農業的趨勢,考量了發展的背景條件與優勢,致力於作物精緻化的走向。同時,回歸日治時期基於殖民與統治的需要,設立農藝系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的初衷:技術傳遞農民,協助農業發展。」經許峻榮的邀請,王裕文教授非但多次踏訪「卓武山」,並將所有有關咖啡種植與管理技術全盤轉移,許峻榮並跟隨王教授走遍全台,一方面學習一方面為墾闢「卓武山咖啡農場」暖身。
咖啡矮化作業
幾經轉折,許峻榮決定將已有20年樹齡的2.5公頃茶園鏟除改種咖啡,那又是一段從無到有的漫漫歲月,僅有國小學歷的許峻榮農耕幾十年,靠的都是前人的經驗傳承,這是他首次有學術單位的指導,雖然他很清楚轉作的風險,也不清楚採了咖啡要賣給誰,在管理與行銷技術都不足的情況下,他的確做了很大的冒險,所幸有王教授在背後幫他撐腰,「卓武山咖啡農場」因此在雲端上建立,歷9年的汗水澆灌,目前農場有6.000株咖啡樹,年產量約有1.500公斤(熟豆),為了確保「精選咖啡」的信譽,從農場管理、採豆、炒豆、行銷,許峻榮凡事事必恭親,帶著老花眼鏡和妻子一粒一粒的篩選,雖然如此用心,許峻榮夫妻依然花了9年的時間涓滴今天的成就,當他上台領取99年度咖啡品嚐競賽第三名的時候,他笑中帶淚的說:這是評審給予「卓武山咖啡農場」的肯定,這塊匾額也象徵其個人從事農耕的再次肯定,許峻榮信心滿滿的說:我花了9年的時間拿到第三名,決不會再花9年才拿第一,名次是鼓勵但絕不是全部,「精選」才是「卓武山咖啡農場」的堅持。
製程一~~脫皮
為了方便管理,許峻榮在專家的建議與協助下,正全面進行咖啡樹的矮化作業,許峻榮說:矮化後的咖啡產值非但沒有減少,反而因為空間密度的有效控制,樹叢抵抗力增強,果粒也更為碩大,再者由於採收方便也大大的減少了人工成本的負擔,未來;許峻榮指出,農糧署將籌劃在卓武山一帶闢建咖啡專業區,屆時卓武山顛將呈現另一番景象。
製程二~~水洗/選果
日曬
脫糢
再精選
炒豆(焙豆)
試煮(試喝)
品質保證